如何看待朱元璋杀死开国元勋
太子朱标不死,朱元璋还可能留些情面,不会把朝中大臣整个清洗一遍,朱棣虽然有心反叛,但只要朱标在世一天,他便一天不敢犯,然而那位性格宽厚,对弟弟友爱,也被朱元璋寄托厚望的太子,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,对晚年的他打击十分巨大,也是造成屠杀功臣的最重要原因。
古代君王选择继任者的标准是,立嫡,然后才轮到立长,身份很重要,朱标完全符合这个标准,他是马皇后,也就是传说的那位大脚皇后亲生儿子,而这位大脚皇后可是朱元璋结发妻子,地位无人可以撼动,连朱棣继位之后都要蹭热度,愣说自己是马大脚生的,然而朱标早逝,继位人选选择朱允文也没问题,他是嫡传孙子,爷爷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在朱元璋前面的帝王里也发生很多次了,周平王,忽必烈,金世宗等等。
然而朱允文太年轻了,15岁朱标就死了,又过了六年,朱元璋也死了,20多岁就承担起这个新王朝的重任,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应该是担心的,特别是跟着自己打天下的那波人马,连强大的蒙元都被推翻了,朱允文他一个小毛孩子能有多大阅历,多大威望,多大能力能够驾驭的了他们,蓝玉这样的猛将,连自己都驾驭不了不得不杀之,朱允文能吗?显然是不能的,朱元璋晚年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替朱允文铲除这些潜在的威胁。
其实这也只是原因之一,还有一层原因是这些功臣自取死路,像汤和与徐达并没有被朱元璋屠杀,有人说徐达是被朱元璋送鹅害死的,这是野史中的无稽之谈。
朱元璋时期的两次大案,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牵连众多,而他们俩就是找死,胡惟庸做了7年右丞相,都干了什么事,结党营私,排除异己,换在其他帝王也许没什么大事,这种事历史上太多了,然而这是大明开国帝王,从乞丐一步步奋斗上来的狠辣角色,在老朱的眼皮低下干这种不利于王权的勾当,老朱能容忍吗?显然不可能,就算是被李善长推荐的又怎样?一起杀了就是了。
蓝玉呢?更是如此,虽然蓝玉是为军事天才,把北元赶到了捕鱼儿海,又平定了西南,功勋卓著,然而天下太平了,大明安全了,那还用你干嘛呢?蓝玉显然没学过什么叫“狡兔死走狗烹,敌国灭,谋臣亡。”自己本来已经失去了价值也就算了,低调一点,老朱起初也没打算杀他,老朱还希望他来镇守大明天下,辅佐朱允文登基,然而他却屡次口出不逊之言,声称老朱给他的分封少了,居功自傲,甚至在老朱多次责备的情况下,还叫嚣道“我不能做太师吗?”试问这不是找死吗?
总之,朱元璋杀戮功臣,与朱标的死有着莫大关系,他手段残忍,所牵连甚广,然而却也稳定了大明近300年基业,而且这些被屠戮的功臣,很多都是没清楚认识到形势与时局之人,他们也有自己的过失,只是那些被牵连的人很多都是无辜的,然而在封建社会,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,这种事太多了,乾隆不也兴文字狱吗?无辜不无辜?
朱元璋杀功臣,在后来的史学家眼里,是有不同的看法的。
一部分史学家认为,朱元璋杀功臣,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导致的。
当时,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,相权集团,实力太过强大,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里,大部分是他的老乡,也是李善长的老乡。
由于李善长很早就确立了朱元璋集团首席幕僚的地位,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里,大部分也跟李善长有很深的关系。在明朝建立后,李善长利用多年积累的威望和人脉,做了左丞相。说他把持朝政有点过,说他专权跋扈,不为过。
他在左丞相位子上,很多事可以自己独断专行,不用禀报朱元璋。时间久了,朱元璋自然不痛快,感觉大权旁落。
为了调和相权和君权的关系,朱元璋让李善长回家养病,提拔上来胡惟庸,汪广洋担任丞相,此二人威望远远不如李善长。朱元璋满以为会将君权和相权调和好,可惜胡惟庸跟李善长也关系匪浅,李善长借助胡惟庸,遥控朝政。
没办法,朱元璋决定清除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。于是经过一番经营布置,朱元璋先后兴起了胡惟庸案,蓝玉案,史称胡蓝案。
经过这两件大案,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里,公侯伯,大部分人被屠戮。只有寥寥数人,比如汤和,因为胆小怕事,幸免于难。
另外有史学家认为,朱元璋一开始并未有要杀功臣的意思。而是从中挑选了很多人,想要他们辅佐太子朱标,可惜朱标早逝,朱元璋认为皇太孙朱允炆太软弱,镇不住他留下的辅佐之臣,于是尽杀之。
太子朱标早年就跟随朱元璋在军中,等明朝建立后,朱元璋为了培养他,曾经还让他批核奏章,实际上是锻炼他处理政务的能力。
为了在自己死后,朱标能稳稳地接下他打的江山,朱元璋就着意挑选开国功臣里的文武官员,希望他们将来能辅佐朱标。
可惜的是,朱标英年早逝,皇太孙太嫩,他培养的未来的辅臣们,反而成了威胁。朱标或许还镇得住,朱允炆就不一定了。
所以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戮功臣。
我个人认为,上面两种看法都是存在的,而且是互相纠缠在一起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至于什么狡兔死,走狗烹,那只是一种怨气而已。真要杀功臣,朱元璋是有具体的理由的,不是一句兔死狗烹就能下定论的。
说到这个问题,我们以下个方面去分析,众所周知,朱元璋原名朱重八,为什么会取名朱重八呢,是因为那个时代,穷人是没有权利取名字,同时也为了方便就以他们的生日作为他们的名,朱元璋是八月八日生的,所以就叫朱重八。朱元璋小时候的生活很坎坷的,父母,和自己的亲哥哥,都由于饥荒而饿死,很小就要靠自己去谋身,你可以想想,江湖本叫险恶,在这个社会的大染缸里,为的获的生存,要经过多少的尔虞我诈,多少的不折手断。或许换句话说朱元璋心理是扭曲的,是没有像正常人发展的,这也为他的多疑,易怒,发展文字狱埋下了伏笔。在朱元璋起兵时,视汉高祖为自己的偶下偶像,在处理事情方面,也极力的效仿刘邦,所以朱元璋大杀功臣也可能是受到了刘邦的影响 。在建国之后,有的功臣激流勇退,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,比如说汤和。有部分功臣凭借功劳目无君上,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君权的权威,杀这些功层也在情理之中。到了晚暮年的时候,朱元璋变的焦虑,自己的江山打下来不容易,怕自己的儿孙管不住江山,被老臣些夺去,所以他也只有忍痛割爱,杀掉那些对大明江山有威胁的老臣,让自己来担过错,为儿孙守住江山。
世界上唯有利益最长久,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,崇尚利益至上的古代帝王,为了皇权稳固可以六亲不认,什么兄弟情义、夫妻之情,统统可以抛弃。
为了江山和远方,眼前的种种苟且都可以容忍。能征善战的朱元璋,在众兄弟的光环加持下,很快就登临绝顶,建立明帝国,本来可以谱写一段君臣想得的佳话,蜜月期没多久,朱元璋与老兄弟们就开始剑拔弩张了。一个想多享受一下美好生活,一个拼命地限制勋贵特权,好嘛,一个作死,一个睁大眼睛寻找痛脚,配合的天衣无缝,老朱做梦都会笑醒的。先是忌惮丞相权力过大,开始有意削减丞相权力,胡惟庸自己按捺不住,率先跳出来,正好老朱给他布置的天罗地网落下来,顺带老朱杀了一批平时不太听话的勋贵。
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,大乱之后必是大治,一切百废待兴,正是大展宏图之际,当砥砺前行,不忘初心,可就有勋贵集团很快就被糖衣炮弹腐化了,不思进取,反而飘飘然,恍恍乎,贪赃枉法,欺凌百姓。天赐机会,老朱焉能放过,毫不留情、坚决的举起屠刀。
太子朱标的意外死亡,打乱了朱元璋的帝国未来构思,不得不中途调整,考虑到皇太孙性格过于懦弱,难以驾驭住功臣勋贵,老朱为实现皇位平稳过渡,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一案,又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勋(至于蓝玉造反是不是真有其事,除了当事人谁也不知道)。
不能说老朱的想法是错的,为了皇权稳固,阴暗的手段是可以的,至少他觉得是对的,像宋太祖那样的,杯酒释兵权,你好我好大家好,真的太少见了。
欢迎参与讨论,说出您的观点。我是三藏,带你走进尘封的历史殿堂,穿越历史的时空,探寻失落的往事。
中国历史上凡是草根逆袭当上皇帝的,一般都会下血手屠杀有功之臣,只是程度和规模不同。影响比较大就是刘邦和朱元璋,因为他俩下手都比较狠,不讲情面。
若是具体到朱元璋,他为什么血洗朝堂,把功臣杀的仅余片甲,大概有下面两个原因。
第一,也是最重要的,就是为继承人扫清障碍,把这些以功臣自居大爷们铲除掉,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些所谓功臣对继任者的掣肘。
大家知道,老朱是个非常护犊子的主,从他对皇族们的百般优待就能看出一二,何况是皇位的继承人,他最疼爱的太子。由于太子也算跟随他出生入死,见过大世面的人,本身在当时的朝堂上也有些威望和追随者。
如果太子朱标能顺利继位,依靠他自己的才能和班底,压制住那些开国功臣,丘八兵油子还是没有问题的。可惜,太子朱标没能熬过老朱,英年早逝。伤心不已的老朱,出于对太子的疼爱,又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这个朱允炆当皇太孙时只有十五岁,无根无底无才,唯一的依靠就是朱元璋,如果继位,根本没人服气,更别说那些劳苦功高,跟随老朱一起出生入死的大臣们,就算没人篡位,整天阳奉阴违的,就够这个少年皇帝喝一壶了。
所以,老朱这时才大开杀戒,无论远近亲疏,除了一个得脑血栓,见了谁都浑身发抖的汤和,把其他一起打天下的穷哥们,杀了个干干净净。稍微有些不顺眼的,就抄家灭族,一个不留。
可怜老朱一世英名,为了子孙,连老脸都豁出去了,根本不在乎后世骂名。可惜的是,他把能打善谋的功臣杀光了,到了朱棣靖难时候,满朝文武竟然一个能打的都没有。这是后话,这里不表。
第二,大明建立的时候,也是大封功臣,公,候,伯,子,男一大堆特权阶层。仗着与老朱的交情,飞扬跋扈,为非作歹,谁都不放在眼里。更有些公子哥,贵二代目无法纪,欺男霸女,巧取豪夺,一时间乌烟瘴气,怨声载道。
所以,不能全怪老朱不讲情面,有些个大臣也确实不像话。如果他们能收敛一些,低调一点,别太刺激老朱,或许也不是不能多活下来几个功臣。
综上所述,朱元璋诛杀功臣,并不是老朱得了失心疯,老糊涂了,是有其客观原因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