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史上真实的蔡文姬是怎样一个人
蔡琰,字文姬,又字昭姬,生卒年不详。东汉陈留郡圉县人,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。
博学多才,沦落匈奴
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,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,卫仲道早亡,二人又没有子嗣,于是蔡文姬回到自己家里。
兴平二年,中原先后有董卓、李傕等人作乱关中,匈奴趁机劫掠,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掠走。蔡文姬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之久,并生下两个孩子。
建安一脉,文姬归汉
建安十一年,曹操向来喜爱文学、书法,常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有文学、书法上的交流。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,唯一的女儿又被匈奴所掳,于是心生怜悯。
做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,曹操派人到北方匈奴寻找。找到蔡文姬之后,用金璧从匈奴处将其赎了回来,并将蔡文姬嫁给董祀为妻。
救夫请命,良驹有情
而后董祀犯了死罪,蔡文姬去找曹操给丈夫求情。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,对满堂宾客说:“蔡邕的女儿在外面,今天大家见一见。”蔡文姬披散着头发光着脚,磕头请罪,说话条理清晰,情感酸楚,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。
但曹操却说:“可是降罪的文书,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?”蔡文姬说:“您马厩里的良驹成千上万,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,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挽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?” 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,赦免了董祀。
卒年不详,诗文传世
蔡文姬同时擅长文学、音乐、书法,著有《蔡文姬集》一卷,但已经失传。现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《悲愤诗》二首和《胡笳十八拍》。
其中《悲愤诗》二首,就是蔡文姬在为丈夫董祀求情之后回家所做的。蔡文姬在正史上的记载到此为止,其卒年不详。
一个人的历史,一家之言。
命途多舛的才女蔡文姬
蔡文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,“文姬归汉”的故事也广为流传。但在历史上,她流传下来的事迹并不多。
蔡琰,字文姬,又字昭姬,生卒年不详。她是蔡邕的女儿,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,精通天文数理,妙解音律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蔡文姬从小就博学多才。她以班昭为偶像,留心典籍、博览经史,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,青史留名。
和父亲一样,她也精通音律。据说在九岁时,蔡邕有一次在夜间弹琴,突然断了一根弦,蔡文姬说:“是第二根弦断了。”蔡邕以为她不过是偶然说中了,就故意弄断另一根弦问她,她准确地说出是第四根。这个故事叫做“蔡文姬辨琴”,后来被写进了《三字经》。
蔡邕曾创造了八分字体,蔡文姬也擅长书法,韩愈曾说过:“中郎(蔡邕)有女能传业。”她后来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写古籍,说自己不管是真书还是草书都可以写。
但命运却并不垂青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子,她的一生历经坎坷。
她年轻时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,谁知卫仲道早早就去世了,没有孩子的蔡文姬回到了自己家里。
兴平二年(195年),董卓被杀后,蔡邕死在了狱中。紧跟着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作乱关中,天下一片混乱,北方的匈奴趁机南下劫掠,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。蔡文姬被迫嫁给了匈奴人,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,并生下了两个孩子。
曹操一向喜爱文学、书法,年轻时常和蔡邕交流。他统一北方后,想起老朋友蔡邕没有子嗣,就在建安十一年(207年),用金璧从匈奴那里把蔡文姬赎了回来,她终于可以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了,可又不得不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分别。
归汉后,曹操把蔡文姬嫁给了陈留人董祀。后来,董祀犯了死罪,她只能去找曹操求情。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,他对满堂宾客说:“蔡邕的女儿在外面,今天让大家见一见。”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,叩头请罪,酸楚哀痛,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。曹操说:“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,怎么办?”蔡琰说:“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,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,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?”曹操被她感动,终于赦免了董祀。
这天天气非常寒冷,曹操见她没有穿鞋又披着头发,就给了她头巾鞋袜。过去蔡邕家里曾收藏了很多古书,曹操就问她:“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,现在还能想起来吗?”文姬说:“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,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,保存下来的很少,现在我能记下的,只有四百多篇。”曹操说:“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,可以吗?”蔡琰说:“男女有别,给我纸笔,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。”于是蔡琰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,没有一点错误。
蔡文姬回家后,伤感之余,作了《悲愤诗》二首。此后她就再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记载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有《蔡文姬集》一卷,但已经失传。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《悲愤诗》二首和《胡笳十八拍》。
现代人考证,其中五言《悲愤诗》可以确定是蔡文姬的作品,骚体《悲愤诗》和《胡笳十八拍》都存在疑问。五言《悲愤诗》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。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说:“文姬才欲压文君,《悲愤》长篇洵大文。老杜固宗曹七步,办香可也及钗裙。”这首诗是这样的:
我是清风,我来回答:
正史上真实的蔡文姬是怎样一个人?
谈到古代才貌双全的女子,那就不得不说说东汉著名的传奇女诗人蔡文姬了。
此蔡文姬非彼《王者荣耀》里面的蔡文姬——什么无限奶妈加肉盾,辅助里面的杠把子。
那说起她的名气和才华,史书中的点评多不胜数,在当时甚至有传闻说曹操都曾觊觎她的才貌,想要将她据为己有锁入铜雀台。
然而,结合到当时的历史背景,有谁能真正地看透她悲惨的个人经历熔铸到诗歌里的心酸。
这使得读者不得不生出一份感触人生与时代交杂,命运与苦难混合的悲允之情,其飘荡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,如同和此女走过了那人生的一遭。
据史书载,东汉末年战火纷飞,各地群雄纷纷揭竿而起,各自为战。汉室空虚,而朝政混乱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。
当时有王粲的《七哀诗(其一)》这样写道:
曹操也作诗《蒿里行》写道:
可见当时世态之乱,不可不谓之人间地狱。
一说起古代才女,首先想到的便是蔡文姬、李清照、上官婉儿、班昭这四人。在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社会背景之下,古代女子能够凭借才华而闻名于世者少之又少。更让人惊奇的是,在这四大才女当中,除了班昭之外其余三人都是命运坎坷,仿佛是上天对她们拥有过人才华的惩罚。特别是蔡文姬一度被匈奴掳走,成为番邦王妃,这对传统汉族女子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。
蔡琰,字文姬,东汉陈留圉人,自幼便有“博学而有才辩,又妙于音律”的美誉。每一个神童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熏陶,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一个集文学、音乐、书法之长于一身大儒,在当时有着“旷世逸才”之称。作为蔡邕的独女,蔡文姬自小受到家学熏陶和书香浸染,也正因如此才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和才能。
相传蔡文姬6岁时就能辨别琴声,据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载:“邕夜鼓琴,弦绝。琰曰:‘第二弦’。邕曰:‘偶得之耳’。故断一弦问之,琰曰:‘第四弦’,并不差谬”。由此可见蔡文姬不仅聪颖过人,还琴艺超群。
12岁的蔡文姬便得到父亲在书法上的真传,相传她书法端庄飘逸,独具一格。唐代张彦远在《法书要录·笔法传授人名》中曾说过:“蔡邕书法受于神人,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,文姬传之钟繇,钟繇传之卫夫人,卫夫人传之王羲之,王羲之传之王献之。”在张彦远蔡文姬的书法造诣甚至在书圣王羲之之上。在文学造诣上,蔡文姬也是巾帼不让须眉,苏东坡曾评价:“蔡琰诗笔势似建安诸子”。年少时的蔡文姬可谓是风光无限,时人称“人但知有姬,方知有蔡邕”。
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蔡文姬的一生,那么“高开低走”这个词无疑是最贴切的,并非说她的才学退步了,而是指她的人生起伏。年少时的闻名于世,屹然是蔡文姬人生的巅峰。
在蔡文姬16岁时,由母亲做主嫁给河东世族卫家卫仲道为妻。卫仲道身为为河东世族,自然是才高八斗,学富五车,在当时也是有名的大才子。这夫妻二人才学相吸、志趣相投也算得上神仙伴侣,可惜的是不久之后卫仲道因病去世。
卫仲道的死不仅让蔡文姬伤心欲绝,还让蔡文姬背负了克死丈夫的骂名。无可奈何的蔡文姬只得重回娘家,在她父母去世之后,蔡文姬便成为了无依无靠的孤家寡人,在东汉末年那个动乱的年代的孤单飘浮。
兴平二年,董卓旧部李傕、郭汜伙同异族进军长安。战乱中蔡文姬“为胡骑所获,没于南匈奴左贤王,在胡中十二年,生二子”。在匈奴的这十二年里,可以说是蔡文姬人生当中最黑暗的时期。
在蔡文姬自己的作品当中也多次提到这段黑暗的历史,在她的《悲愤诗》其一云:“边荒与华异,人俗少义理”,暗含了自己在异域被蹂躏、受屈辱的种种境遇。其二又云:“人似兽兮食臭腥,言兜离兮状窈停。岁聿暮兮时迈征,夜悠长兮禁门扃。不能寝兮起屏营。登胡殿兮临广庭。玄云合兮翳月星,北风厉兮肃怜怜。胡茄动兮边马鸣,孤雁归兮声嘤嘤。乐人兴兮弹琴筝,音相和兮悲且清。心吐思兮胸愤盈,欲舒气兮恐彼惊,含哀咽兮涕沾颈”,诉说了流落异域12载的心灵所受的巨大创伤。
蔡文姬,是个才女,传说相貌貌美,又落落大方,书香门第,家传渊学,父亲蔡邕更是个大儒,蔡文姬身在家传书香下,可以说琴棋书画无一不精,更是远远闻名的才女,众多才子心中的女神。这样的一个完美的女人,太过完美了,红会易招人妒忌,红颜薄命,蔡文姬就是这样被命运捉弄而的人,被匈奴人掳走,受尽折磨,最后幸运被曹操出金赎回汉朝。
蔡文姬这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的才女,可以说历史上比较少见,最擅长的琴艺,对后世的琴也有深远的影响,蔡文姬自从归汉后在曹操安排下嫁给董祀,虽然不是自己所愿,但也默认了嫁夫从夫了,董祀犯了罪,蔡文姬更是为夫君求情而当众落泪,众多大臣无不动容,曹操更是心生怜悯,决定免了董祀之罪,从这样的事可知,蔡文姬是个奇女子,有情有义,虽然遭遇诸多磨难,但最终也打不倒这位奇女子。蔡文姬,李清照,苏小妹,这些女子,虽然红颜薄命,磨难重重,但都勇敢地活着走过。奇女子。李清照。
怎么理解《论语》中“乡愿,德之贼也”这句话
“乡愿,德之贼也”这句话出自《论语》阳货篇,要理解这句话,可以参考上下俩节来一并解读,才可以更加的清晰明白。
17.12 子曰:色厉而内荏,譬如小人,其犹穿窬之盗也与。
17.13 子曰:乡愿,德之贼也。
17.14 子曰:道听而途说,德之弃也。
我们可以这样结合起来做个通顺的讲解,可以仿照孔子的口气来说:一个人表面严肃道貌岸然,但内心软弱不坚定的话。他就和小人一样,不会坦荡荡一心为公。因为我们人的内心世界,总是可以打败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外表表现。内心世界的想法,就像盗贼一样,无时无刻的会偷偷的溜出来。一个人总是顾念家乡之情,他去外面做事,去其他国家做事,就不能一心为公,因为他的心始终挂念的是家乡的情,做事自然要偏袒于对自己家乡有利的事情,而忽略了对其他地方的人,忘记了要公平对待。因此,乡愿,也就像贼一样,总有一天会把一个人真正的仁德道义偷走。当一个人喜欢听小道消息,喜欢听未经证实的消息,这个时候,他的君子之德,就也被抛之脑后了,因为他已经不能公正廉明秉公办事了。
我说过很多次,解读《论语》,不要单句的去解释,那是断章取义。一定要结合前言后语,这才是了解真相的渠道,也才不至于误解了孔子的意思。
怎么理解《论语》中“乡愿,德之贼也”这句话?
子曰:“乡愿,德之贼也”,出处自《论语》阳货篇,就只一句话,没有上下文。
说起来,孔老爷子说话真是言简意赅,让我辈后世弟子好顿揣测。所幸,孟老爷子也说过类似的话,似乎可以窥见其意。
《孟子•尽心下》中说:“阉然媚于世也者,是乡原也。”
这就比较清楚了,两位圣人对于乡愿的认识集中在“媚于世者”或者说是首鼠两端、模棱两可之辈。
这段对话可以作为旁证,孔老爷子喜欢的是善恶两分、大道直行,有担当、有立场的君子,所以才会说“乡愿是德之贼。”
但有意思的是,不知道为什么孔老爷子会把“愿”和“乡”放在一起说,莫非他认为这种人乡里比较多?哈哈哈!
说实话,这种没有立场的老好人不但乡里多,城里也一样多,甚至可能位列朝堂的大臣比例还要高一些。
武则天时期,朝中有大臣名字颇有趣味,叫苏味道。这位苏味道可是个神童,史称9岁能文,20岁便举进士。武后朝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,跻身相位,名列《新唐书》,娶名将裴行俭之女为妻,也算光宗耀祖了。
他最常对人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,若有错误必贻咎谴,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”。因为,有事没事儿就模棱两可,被人戏称为“苏模棱”,成语“模棱两可”亦源出于此。。
但模棱两可并没有保全他的职位,他先被贬为坊州刺史、后又贬为眉州长史。一个子嗣因而留居眉州,成为了苏东坡的先祖,如果没有这次贬嫡,苏东坡就是我们河北人啦!
其实孔子反对的并不是乡下人,甚至也不全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好人。因为,作为一个普通人,老实巴交,不招人不惹事,也不会招致孔子用“德贼”这种词汇来形容。
孔子真正反感的是“窃据有德之位”的人尸位素餐,凡事没有立场,只为保住自己的位置,频频举手点头。这才是孔子反感的德行有缺之人,至于一般老百姓,还真不见得入得了孔子的法眼。
17.13 子曰:“乡原,德之贼也。”
师:乡原是啥?为什么说乡原是德之贼呢?
无余:原通愿,意思是恭谨、老实。这种人表面上与人友好相处,老好人,其实是伪君子,所以叫德之贼。
师:前人基本上都是这样翻译的,有这层意思。可是“乡原”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含义。因为“愿”还有愿望的意思,“乡”代表低级、粗俗。乡原就是比较简单、低级的理想。这句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很低级,就会违背道德。
为什么这样说呢?我举个例子:比如前几年流行的“成功学”,让你先立一个目标,这个目标通常是一年赚个奔驰车或者几十万,然后让你为了这个目标,不择手段的完成。完成以后就定义为成功了!为此,有人发明了宝马车销售法、下跪销售法等。成功学的销售手段很低劣,并且这些销售方法都是违背道德的,用这样的手段取得的成功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,所以“成功学”就是乡原。马丁路德是说过“不择手段”,可是他后面还有几个字——“完成最高道德”,完整的话是“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”!也就是说马丁路德的真正意思是为了实现最高的理想,可以不择手段,而不是在违背道德的前提下不择手段。可是成功学就是断章取义,不讲道德,只讲结果。
所以学成功学的人,往往是预期的销售目标实现了,也就是实现了所谓的成功,可是人却变得毫无道德准则、毫无羞耻之心,在人生道路上其实是失败者!但是人如果立大志呢,比如立“士子之心”呢?当前中国正在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,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地努力,我们脑子里如果想着国家、民族的大义,想着为了完成这样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自己的一己之力,自然就不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不顾一切地做伤天害理的事情。所以孔子说“乡原,德之贼也。”
乡愿,往大的说本国利益,侵略抢夺,不顾它国利益。再小一点军伐自立为王,各自为政,分烈主义。再小一点本位主义,再小一点老乡观念,老战友,老同学,老乡,小集团利益,德者容也,有容乃大,不能容,德之贼也。
子曰:“乡原,德之贼也。①”(《阳货篇第十七·第十三章》)
①乡原:亦作乡愿。一乡皆称原人,故曰乡原。指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。
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阉然媚于世也者,是乡原也。”
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。 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洁。众皆悦之,自以为是,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。故曰:‘德之贼,也。”
孔子学说中“德”的内涵不少,其中“乡愿”就是其中之一。
乡愿(乡原)这个词含义丰富,孔子眼里的“乡愿”大概是指伪君子,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,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。
孟子所指的大约是说言行不一,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,八面玲珑的人。这种人随波逐流,趋炎媚俗,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。
从孔子的“德”之中,可以明显的感动孔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的不同。
老子就是不要“出类拔萃”,不为人先,要和光同尘。然而孔子和孟子对这种说法都是嗤之以鼻,不屑一顾的。
孔子与老子,一个积极“入世”,另一个消极“出世”,阴阳对比,可见一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