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诗人为什么没有屈原那样的家国情怀
又快到端午节了,每到这个节日,有点文化的人都会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。
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,我心里也常常有这样的疑惑,为什么当代所谓的诗人们,眼界都那么窄,格局都那么小,一心只沉浸在个人的得失悲欢之中,有病也呻吟,无病也呻吟,倒像是得了一种呻吟的怪病。而且主流的诗人们,自动丢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,学古不成,学洋也不成,弄出一些说诗不是诗,说散文不是散文的四不像,不但心胸格局比不上古人,连诗艺也无从谈起了。
我想,古人的心中毕竟是有信仰,有文化传承的。
今天的人,问题可能出在信仰缺失兼急功近利,不学无术上面。放眼当今的社会,无人不趋利,无人不拜金,文化界也是一样。人们大都不再肯下铁棒磨成金那样的功夫,只想哗众取宠,以次充好,尽快成名。
当今社会,很多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被颠覆。题主所说的关注自然,关注个体,追求爱情还算是好的,毕竟也抒发了正常的人性,更多的人,已经都颠倒黑白,以丑为美,只要能吸引眼球,博取流量,其余什么都不顾了。在这种荒漠一样的文化环境当中,不要说出一个屈原杜甫这样的,心有家国情怀的伟大诗人,就算出一个精研诗艺的,能写出文采飞扬,人性之真的,柳永姜白石一类的词人都是极其难得的了。
诗应该往何处去?这个问题真的令人心情很沉重,我们这样一个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,原来有那么多优秀的诗歌文化作品,曾经有屈原李杜那样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诗艺才华,如今已经后继无人,真的令人慨叹。希望还有一些真正有志向,有气节,有胸襟的人,能潜心创作,能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,用屈原的一句诗说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!”
当代诗人关注的是名气上榜没有?单纯靠写几首诗的稿费,能养家糊口?
时代在变,见过还有几个人安心坐那研究诗歌丶文学的?路遥费尽脑力创作的巨著ll平凡的世界》,所得稿费不夠抽烟钱。据讲他去北京领奖金路费都是借的。
作家也是平凡的人,也有七情八慾,也有养家糊口的压力。而目前,文学消费“快餐化",手机,电视,电脑己取代了纸质化,作家也很难去关注"大事"了。
端午节即将到来,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。尽管屈原离世已有两千多年,我们依然纪念他,就是是因为他爱国爱民、坚持真理、宁死不屈的精神。当代诗人没有屈原那样的家国情怀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一,时代背景不一样。屈原所处的时代,各个诸侯国竞相争霸,战乱不断。春秋以来,许多小国经过长期的战争,逐渐被大国吞并。到前403年左右,形成了七个大国〈燕、赵、魏、韩、齐、楚、秦〉并立争雄的局面。史称战国时代。这个时代,各国间斗争激烈,攻伐连年,政局动荡。诗人屈原就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战国后期。当代是和平发展的时期,人民安居乐业。
二,政治背景不一样。屈原本为楚国重臣,早年受楚怀王信任,任左徒,常与怀王商议国事,参与法律的制定。同时主持外交事务。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,共同抗衡秦国。在屈原努力下,楚国国力有所增强。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,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。怀王二十四年,屈原被逐出郢都,流落到汉北。流放期间,屈原感到心中郁闷,开始文学创作,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。后来曾经被召返。怀王三十年,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,执意入秦,被扣留,后来客死秦国。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,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,再次驱逐屈原。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。顷襄王二十一年(前278年),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,攻破了郢都,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。当代政治清明,人们共商国是。
三,文化背景不一样。春秋战国时期,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,新旧阶级之间,各阶级、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。代表各阶级、各阶层,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,都企图按照本阶级(层)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,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,或提出主张。他们著书立说,广收门徒,高谈阔论,互相辩难,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“百家争鸣”的局面。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。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,纷纷著书立说,议论时事,阐述哲理,各成一家之言,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,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,而是"用我则留,不用我则去"。当代国家繁荣昌盛,思想统一。
参考资料:百度词条:屈原
我是“草庐心语”,关注文化历史和教育。欢迎关注,共同交流。
不论职位高低,不论是居于庙堂还是身处江湖,有家国情怀,以天下为己任,这才是屈原为代表的中国脊梁式的人物!
再比如后世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仲淹;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顾炎武。
伟大的诗人才会有不朽的作品传世!
有家国情怀的诗和诗人是不但需要社会环境,更需要诗人的自我修养的到位!在一个拜物主义、利己主义盛行的时候,在一个人人追求美食、追求大房子、豪华车辆的浮躁阶段,有谁会真正地驻足思考一下家国未来和灵魂的归宿呢?
梦想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”的海子在迷茫中卧轨了;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”的顾成却发了疯.....
而现在大行其道的往往是各种无病呻吟的各种体,妄想以最苍白毫无美感的大白话意淫出最深的禅机,何其可笑!
“毫无疑问/我做的馅饼/是全天下/最好吃的”
几个断句,既无韵律,又无美感,只是分了四行居然就成了诗!
“这时候一只鸡
走过来
说我很难过
鸡很难过
我也很难过”
假如说这是一个五岁的孩子的话,人们会觉得很有童趣,如说是出自一个诗人之手,你会作何感想?除了那些善于挖掘内涵的砖家!
浅白如纸的诗和无病呻吟的诗人眼里除了自己没有别人,没有国家,没有责任,没有远方,只有焦虑迷茫和自我,这是格局和站位决定的!
谁说当代诗人没有屈原的家国情怀?谁说当代诗人都是过多的关注个人?有多少的当代诗人在以物言志,以情言志。将自己的写诗命运紧紧的和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。
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,屈原的爱国是爱楚国。而不是爱整个中国。当代的诗人,是在爱大中国,包括台湾,香港,澳门。国家大事,人人关心人人关注,人人关切。爱中国,文化底蕴的潮流,更是当代诗人所义不容辞的伟大责任。
换一个思路想,屈原是为小国的局部利益而东奔西走联六国合纵抗秦,奋战。其爱国之心,日月可照千古。春秋战国时期,中国有100多个小诸侯国,经过战争的兼并,最后以战国七雄而各霸一方水土。其本质,战国七雄,哪一个也称不上大国家。屈原的豪情壮志,可歌可泣。屈原的诗词,可称诗元,屈原的人品高雅清秀不凡,可称诗圣人。
屈原的诗,对中华诗词奠定了浪漫主义情怀的写法,开启了中华诗歌辉煌的里程碑。共25大篇《橘颂》、《九歌》《怀沙》《惜往日》《离骚》等。《天问》提出170多个问题,从开天辟地以前问到天体构造,地上的布置,从神话传说时代问到有史时代,问的那样参差利落,峰峦叠起,天翻地覆。
当今的中国,有多少屈原式的爱国诗人,小荷才露尖尖角啊!未来又有数不清的屈原问世。一代天骄试比高,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润之《沁园春·雪》的最后几句正是中华诗坛上,伟大复兴的崛起。
一个国家兴盛,在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内涵。中华民族人品素质的提高,在于普及简练的中华文字语言,在于诗词的内涵光谱民心,照耀千秋万代,成千上万的诗人在成长。成千上万的屈原在诞生。
这正是发达的网络,让粪土一里埋下的金凤凰,闪闪发光见太阳。人民作家在成长,人民诗人在闪光。屈原就在人民中。
电视剧里有哪些你以为是编剧杜撰,但其实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桥段
今年年初播出的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里就有两个小七以为是编剧杜撰,但其实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桥段。
男主带领冷门宗室赵宗全及时阻止了兖王的阴谋,宋仁宗亲手写下诏书立赵宗全为太子,不久,赵宗全顺利当上了皇帝。
可是,宋英宗即位之后,曹太后却来了一个“垂帘听政”。
当时,很多网友跟小七是一样的想法,认为宋英宗已经不是小孩子,完全可以自主治理天下了,都吐槽这个情节不科学,纯粹是胡编乱造。
谁知道小七查了历史之后,发现竟然是真的。
虽然事情是真的,但是曹太后的性格却完全不一样。
历史上的曹太后,出身将门,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名将曹彬,她性格谨慎宽容,温柔节俭,但因为外貌普通,并不受仁宗宠爱。
但曹皇后是一个非常贤德的人,《宋史·列传·后妃第一篇》里记载:“帝感疾,请权同处分军国事,御内东门小殿听政”,意思是说英宗生病,请求曹皇后在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,曹太后在垂帘听政的这段时间,也只是想着帮皇帝监督大臣,从不对大臣指手划脚,而且,她还极力约束自己的身边及娘家人,避免外戚干政专权。
直到第二年的夏天,宋英宗的病好了,曹太后就下令撤帘归政,英宗拿着诏书久久不下达,直到秋天才开始执行。
剧中“宋英宗想让自己的生父称呼为皇考”也是真的。
这个太多了。
比方说我们特别熟悉的《大宅门》,其实就是同仁堂,导演郭宝昌老师的真实家族史
还有像《亮剑》,也是有李云龙的原型的,原型是中将王近山将军
还有那些古惑仔系列,基本也是香港 澳门 七八十年代的真实写照。
有历史可寻,影片才能拍的真实,才能让我们难以忘怀。
讲一个小情节,有点搞笑的,或者说不严谨的、不认真的制作上的。
昨天偶然——很久不看电视了,家里老人看,我在旁边偶然溜了一眼,——看见一个电视剧,讲的是解放初期公安人员清除国民党特务的故事。这段情节,有两个女的,大概是什么工厂的女工,其中一个甲说,什么姐,你还不下班吗?那个乙说,我有什么什么事情需要留下来加班,于是甲说,那我先走了,再见,拜拜。
这里就是问题了,我们都知道,再见时打招呼,在国内,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,因为流行学英语和学习港澳台先进经验,才开始有了说“拜拜”或者“拜”,也就是英文 bye-bye 或者 bye 的谐音,在之前是根本没有过的。
虽然是小问题,但一下子就让人感觉次了、假了。
这就很佩服金老爷子了!
在《倚天屠龙记》中的明教很多人都觉得是金庸自己杜撰编出来的,其实不然。
明教在唐朝就开始存在,又称为摩尼教, 北宋的方腊造反就是明教领导的。
里面有一条教规特别有意思,明教众人戒除荤腥,只能吃蔬菜!因此明教又被称为蔬菜教!
按照常遇春的话来讲:“小人拜菩萨的,不吃荤。”
原著中却这样写道:
北宋末年,明教大首领方腊在浙东起事,当时官民称之为“食菜事魔教。”食菜和奉事魔王,是魔教的两大规律,传之已达数百年,宋朝以降,官府对魔教诛杀极严,武林中人也对之甚为歧视,因此魔教教徒行事十分隐秘,虽然吃素,却对外人假称奉佛拜菩萨,不敢泄漏自己身分。
那为什么电视剧中,看到明教众人做客绿柳山庄的时候却不忌口呢?
我想因为是地域原因,在中原的常遇春紧守戒规,有蔬菜吃这种条件所以只吃蔬菜。
但是明教总坛搬迁至西域昆仑山之后,由于远离中原,气候特殊,地域问题等导致西域这个地方难产蔬菜,加上天气寒冷,倘若不食牛羊油脂,身体稍差者便抵挡不住,于是明教入乡随俗就不再不食荤腥的了。
以前在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中看到这么一段:
纪晓岚当礼部尚书的时候,一天尚书和御史联袂来访。聊着聊着,突然外面跑来一只狗,尚书突生一计要取笑纪晓岚,便道:“你们瞧那是狼(侍郎)是狗?” 纪晓岚知道尚书在捉弄他,当下也不动声色地说:“要分辨狗或狼有两种方法,一种是看它的尾巴,尾巴下垂是狼,上坚(尚书)是狗。”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:“哈哈,我道那是狼是狗呢,原来上坚是狗!” 此时纪晓岚不慌不忙地接着说道:“另一种分辨的方法是看它吃什么。狼是非肉不食,狗则喂肉吃肉,遇屎(御史)吃屎。”这下连御史也噤声无言了
之前以为是这编剧真的脑洞大,有功底,能编出这种绝妙的情节。后来经人提醒,发现这是古书中有记载的故事。出自《清稗类钞 诙谐类》原文如下:
纪文达宴于某尚书家,同座有某御史,亦滑稽者流,见一狗从庖前过,乃佯问曰:“是狼是狗?”“侍郎”与“是狼”同音,意指文达也。文达急对曰:“是狗。”尚书问曰:“何以知之?”文达曰:“狗与狼有不同者二:一则视其尾之上下而别之,下垂是狼,上竖是狗;一则视其所食之物而别之,狼非肉不食,狗则遇肉吃肉,遇屎吃屎。”盖“上竖”与“尚书”同音,“遇屎”又与“御史”同音也。
查四不像的资料
四不像 学名: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 英文名:David's deer 鹿科: Cervidae 分布: 原产于辽宁、华北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麋鹿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大型鹿类。因为它头似马、角似鹿、尾似驴、蹄似牛,所以又叫四不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