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诸葛亮自比管仲、乐毅而不是其他历史人物,比如张良或者韩信,你怎么看
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,就是希望自己如管仲乐毅一样,使一路诸侯成就霸业。而他不自比张良韩信,证明他有自知之明,因为张良韩信成就的是帝王之业、平天下之心。
有句俗话,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。开始诸葛亮就犯了大错误。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一统思想,分裂不可能取得成功。也可能就为此,诸葛亮六出祁山,北伐中原,其实是勉为其难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据说,因诸葛亮亲戚犯法被曹操诛杀,而这个亲戚还对诸葛亮有救济抚养之恩。因此,诸葛亮对曹操怀恨在心,立誓要报仇雪恨。所以,后来曹操既不招他为官,他也不愿为曹操卖命,并拜水镜先生司马微为师,待价而沽。刘备三顾茅庐,两人一拍即合,演义了三国杀。
“诸葛亮自比管仲、乐毅”这句话是出自陈寿著的《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》。
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,他在齐国进行了军事、政治、经济等方面改革,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,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,拜燕上将军,受封昌国君,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。率领五国联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。后因受燕惠王猜忌,投奔赵国,被封于观津,号为望诸君。
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,汉初三杰之一,被誉为帝王之师,以谋略见长。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,汉初三大名将之一,兵家“谋攻”派代表人物,以军事见长。张良和韩信都是在某一领域擅长的人才,不算复合型人才。
管仲、乐毅是军政两用人才,诸葛亮希望自己成为军政两用复合型人才。
后来事实证明:诸葛亮是军政两用复合型人才,把蜀国治理井井有条,还亲自挂帅参加军事行动。后人对诸葛亮评价为:三国时期蜀汉丞相,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、发明家。可见诸葛亮实现了自己年轻的理想抱负。
笔者认为,还是一种现象也不应排除。
“诸葛亮自比管仲、乐毅。”陈寿写这句话时诸葛亮已经去世,管仲所处春秋时期和乐毅所处战国时期和诸葛亮所在三国局面相仿,都是同时存在并列的国家,而张良、韩信所处西汉,是大一统国家,拿并列国家人才和大一统国家人才相比有所不妥。
管仲乐毅二人实际上都是文武全才,而不是印象中的一文一武。诸葛亮的思想也深受这二人的影响。他在街亭之败后斩马谡、自贬也是对此原则的贯彻。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也是透露着对这二人崇拜的意味。
乐毅以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,足以称为当世名将。乐毅在齐国“禁止侵掠,宽其赋敛,除其暴令”,用的是攻心之计。正合诸葛亮平南蛮时“攻城为下,攻心为上”的方针。
诸葛亮自比管仲、乐毅,一方面是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,另一方面也是表述自己的心志,他认为此二人的三观与之高度重合,就好像现在的人崇拜某古人一样。诸葛亮自己不也成了很多人的偶像吗?后世的王猛等人也以与诸葛相比为荣。
那为什么诸葛亮不把自己比作张良或者韩信呢?
一是诸葛亮虽然非常自信,但是在自比时还是很低调,有所保留的。管仲乐毅虽然也很有才能,但是与张良韩信等人还是有差距的,因此诸葛亮也不会过分自夸,“吾有上将潘凤”的段子被大家所熟知,这正是自夸被打脸的典型,诸葛孔明不可能也把自己的路堵死,让后人嘲笑。
二是张良韩信等人与诸葛亮的政治观念有差异。张良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归隐,而诸葛亮的任务却是辅佐几代君王,匡扶汉室,这个任务也决定了诸葛亮做不到张良的潇洒。“兵仙”韩信的身世与履历也成为其受争议的一点,从项羽阵营中反戈,投身刘邦麾下,也让很多人称之为“叛臣”,所以在这点上诸葛亮自然不能和他相比。
诸葛亮虽然自比管仲乐毅,但是其实他也就是这么随口一说,他所表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,以及衷心程度,足以把他推上“千古第一相”的位置。
为什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,而不是张良韩信。
因为,管仲能使一贫如洗的国家富强,乐毅能一鼓作气打下七十多的城池,这些可是真才实学的硬实力啊?而张良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,只是谋略旷绝古今而已,韩信虽然战绩辉煌,也只是能独当一面,算不上战略家。所以凭诸葛亮的才能治国治军那是井井有条,司马懿在看到诸葛亮驻扎过的营地都自愧不如,诸葛亮会抚琴,还会设计木牛流马和连弩的图纸,可见诸葛亮还是科学家呢,隆中对策的三分天下就是完美的战略规划,岂是谁都能比的上的?事实上,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都比小啦,可以说没有谁能比过诸葛亮的,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诸多方面超凡脱俗,几乎是神仙一样的全才。
有人说郭嘉在,诸葛亮不敢出来,哪有的事。郭嘉只是个军中谋士,带兵作战是不行的。
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,军事家,哲学家,国家在他们的治理之下,政治稳定,经济繁荣,人民安居乐业。乐毅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。他打仗的特点,常常以少胜多。而张良则是刘帮手下一个重要的谋臣,为刘帮打天下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,功成名就之后便激流勇退。韩信是刘帮手下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。论他们的政治才能,还是答仲,乐毅为大。
管仲是春秋第一相,是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 ;乐毅是战国前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也是政治家。 诸葛亮自比管仲 乐毅应该是有其综合考虑的。
第一 尊古不崇今
这是历代中国历史的传统。尊古可以显示自己有学问、有见识、有气节。崇今则容易被人误解为攀附、功利。
第二自视甚高
自诩是辅国理政、攻杀战守、经济治世的全才,非管仲、乐毅无以可比。管仲不必说,乐毅也绝不仅仅是一位单纯的军事家。就从他对齐国仅存的两座城池围而不攻,转而对已经占领的齐地实施休养生息、轻薄徭役,进而想要彻底瓦解齐国政治之策略来看,可见其能。
第三世家出身
管仲本是周王室后人 乐毅也是魏国名将之后。中国历来讲究血统出身,东汉末年士族豪阀盛行,要想出头,谁也不能免俗。况且诸葛亮家世尚可,与荆表大族、名士多有渊源,自然不屑与草莽英雄类比。
第四善始善终
慎终追远,是中国人的最高追求。管仲 乐毅足够幸运,基本做到了有始有终 善始善终。相比之下商鞅、伍子胥、李牧等人下场凄惨。诸葛亮能自比商鞅 伍子胥 李牧么?
第五良禽择木
齐桓公费了老大的事,才把管仲从鲁国给弄回齐国,而且回去以后就任命其为相。齐桓公对管仲可以说是礼遇有加 言听计从 。这样有雄心大志、求贤若渴又能明辨是非、从善如流的国君可遇而不可求!
燕昭王身负辱国之痛,痛定思痛,更是出了名的礼贤下士。对乐毅奉若上宾,而且知人善任、用人不疑,将伐齐重任完全托付于其一人。
诸葛亮之所以隐居南阳,也是在等一位类似齐桓公、燕昭王这样的明主。曹操曾青梅煮酒论英雄,诸葛亮也视刘表 袁绍 孙权之流为无物,看来他们俩的眼睛都是雪亮的。
谢谢邀请!
197年,在隆中,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诸葛亮,思索着自己的人生目标,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,不负自己的平生所学呢?
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博古通今,对当时的形势了如指掌。作为准备出道的知识分子精英,怎么可能让自己一直默默无闻空等待,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,决定有的放矢地自我宣传,他以提出“尊王攘夷”的华夏第一相管仲、和“合纵攻齐”打下70多座城池的军事家乐毅自比,暗示自己有旷世奇才,能辅助明主创基立业,以引来心目中的明主-刘备。
(诸葛亮剧照,图片源于网络)
196年,曹操被汉献帝封为司空,行车骑将军事,百官唯曹操马首是瞻,曹操简直就是皇帝的代言人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,而且手下谋士如雨,猛将如云,人才济济,实力空前。
197年,实力大于曹操的袁绍被曹操采取忍耐的策略,封为大将军,兼管冀州、青州、幽州、并州四个州,以缓和矛盾,实力也不少。
196年,东吴的孙策收到丹阳、吴、会稽三郡后,任命15岁的孙权为阳羡县长。东吴拥有牢固的地盘,实力不差。
196年,被曹操表为镇东将军的刘备在徐州迎击袁术的进攻。两军相持期间,刘备被吕布偷袭并被俘虏了妻子,后来更被袁术所败转军海西,困难之极。
在众多的势力当中,刘备是弱势的,但是刘备的性格却是超级能忍,他一直努力着,等待他的“良臣”的出现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1、自比管仲,站在战略高度
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或小故事
1.以家为家,以乡为乡,以国为国,以天下为天下。
——先秦·佚名《六亲五法》
解释:应该按照治家的要求治家,按照治乡的要求治乡,按照治国的要求治国,按照治天下的要求治理天下。
2. 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——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3. 时穷节乃见,一一垂丹青。
——文天祥《正气歌》 ...